办公系统登录

办公系统登录

党群工作


				
102020.09

【政研文章选登】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唐怀骥)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是武侯祠里的攻心联。今天,我们进入了再出发,再探索,再攀高的新时期,重温这副对联特别具有新意,我认为我们在追求“五好”企业的过程可以做得更好!

多少年来,我们都是集团公司管理和效益的标杆,衡量标杆企业的各类指标我们都不落人后,许多值得抒写的成就和成功等待我们去完成,但我们是否做到了管理成效最大化,回答是否定的,摆在面前的亏损项目较多、技术和技能人才后继乏人、过程浪费严重、企业文化模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便是证明。

作为公司的一名老职工,曾就职于各种不同岗位,几十年的基层磨砺与思考、经历和沉淀以及在机关部门的学习交流,让我对公司的现状有几分粗略肤浅的归纳,我认为公司可以做得更好是有充分理由的。我们有很多优良的传统已经丢失了,最严重的丢失是团队的认真精神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事实上,公司党政也正在重建它们,未来可期。

一、认真精神的丢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机关层面,不敢认真罚。仅举一方面的例子,近几年来,公司发生过不同的违规违纪事件,虽然按照规章制度都进行了处罚但处罚出于对相关人员的爱护保护,通报范围都局限于事发单位和个人,基本上没有达到在处罚个人的同时教育大家的目的,甚至不少同志认为公司没有处理、不敢处理,惧怕处理的后果,没有觉得公司对违规违纪的处理是认真严肃的。

笔者认为,为了爱护保护同志,对外将违规违纪事件的处理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是对的,但在对内管理上,对违规违纪事件的处理就不应该遮遮掩掩、怕这怕那。公司的管理应该旗帜鲜明,以认真态度昭示天下,否则就达不成有章必循、违章必纠,以儆效尤的目的,建立不起规章制度存在的震慑,也无法树立起政令畅通的权威,大家游走于管理顾忌的边缘,问题依然是问题,不怕的始终是不怕,自觉自律的也放松了自觉自律,最终使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如果公司管理层都没有认真精神,不敢直面担当,却要求基层认真,是不可能实现的管理愿望。病在里子,治在表面,看似声色俱厉,实则雷声大雨点小甚至自欺欺人,管理的威严威仪失去了,也就失去了维持正常秩序的保证,秩序乱必然导致章法乱,章法乱必然导致随心所欲,随心所欲自然不知敬畏,置企业形象和企业利益于脑后,团队管理之路自然会发生偏斜。

二是基层层面,不敢认真管。笔者曾经与几个项目经理进行过交流,在人员管理方面,基层单位在本身人员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担心现有人员流失,在对所属员工的管理基本上流于“宽、松、软”。对新进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对铁安和积华人员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力均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待,不敢按照要求严格管理,更是不敢对照标准进行严格实作考核,一切以人在岗位为标准,至于对他们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锻炼就退而求其次了,遑论“认真”二字。

认真,是一种正常而严肃的管理要求,认真做事也是很辛苦的劳动,一旦没有了认真态度,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肯定轻松惬意,可公司和项目付出的代价也是不言而喻的。就已经公开通报的安全质量事故而论,其事故的发生绝大多数是不按照程序操作,不遵守规章造成的;我们的物资管理,现场管理存在剩余物资多、浪费多、损耗大的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材料计划不准确,有的甚至根本不做现场施工调查,依照图纸提供材料计划;二是材料管理不严格,厌倦过程的繁琐,收发随意;三是现场使用不小心不恰当损坏严重。原因不一而足,但归根结底是我们各个环节的人员工作不认真、过程不用心、处罚不到头上造成的。只要能按时完成任务,付出任何代价都是可以接受的,至于合理不合理、值得不值得,已经没有时间和心情去顾及,这是大多数项目部存在的一个通病。

管理不认真,履职不认真,后果就是产生积重难返的惰性。如果可以不辛苦地做事,可以马马虎虎地应付职责,甚至在“环境好,工作少,待遇好”的愿望中就可以舒舒服服地拿到理想的薪酬,赢得如意的立足之地,谁还会早出晚归、筋疲力尽地劳动,谁还会汗流浃背地学习实践?不严格要求,不认真培养,造成了队伍不会不懂不能的状况;不认真学不踏实干,造成了个人只能纸上谈兵、不专业、不精通技能的结果;这种不良状况必须得到重视,也必须得到改变。

笔者肤浅地觉得,要改变我们面临的不良状况,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改变我们“怕”的管理观念。新进的大学生、员工还不是与公司管理相适应、与现场技术需要相匹配的人才,他们是一块玉,我们的公司和项目就必须当好一个匠人、做一个严师,对他们进行雕琢打磨。由于员工不懂得怎样做事才是认真履职,所以我们必须有理论上的严格要求,有过程中的严格考评,有结果上的严格检验。既然是锻炼和培养,就不要怕把他们丢进现场,不要怕他们望苦而逃,必须让他们熟悉现场、投入现场,到现场身体力行接受“动手动脚”的体验,经历各种“为什么”的解答,积累建设、管理工程的心得经验。既然是在制度规范下的成长成熟,就不要怕他们认识到流动单位的客观条件并否定他们设定的主观条件,更不要怕他们从学生身份向劳动者身份转变时身体没有享受到舒适安逸产生抱怨。那种面对要求稍微严格一点、环境稍微艰苦一点、工作稍微劳累一点就要走、就想走的人,坦然地让他们走,只有那些不怕艰苦留下来的人才是有心在公司服务和发展的属于我们的人才,属于公司未来的砖瓦和栋梁。如果对一个只想在安逸环境中谋生、不想在艰苦环境中创业的人我们都害怕他流失,那我们这种性质的企业的生存根基真的堪忧,更谈不上依靠他们发展。

二是要求机关部门和项目对员工进行认真严肃地考核。对员工能力的评价,我们现在基本上停留在听汇报、看资料、凭推荐的理论层面上,缺乏实作、实践考核。公司应该不定期举行技术、技能比武活动,到现场点兵点将实地考核员工的技术、技能掌握情况,通过真正严格的考核建立起公司的技术自信和技能自信,使我们的项目管理也真正有技术和技能的依托,不受制于无人可用、不受制于劳务队伍。

三是建立真正有效的项目锻炼培养人才的考察机制。项目是人才的摇篮,但从这个摇篮里走出来的到底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还是中看不中用银样蜡枪头,需要通过考察考核机制的综合检验才能界定。人才来自项目,项目一定要是熔炉!

今天的公司处于励精图治再出发的重要关头,非常需要一批猛将良才,需要一群认真的人、一股认真的气、一场认真的整治,重建认真之风气。

二、对公司认同感归属感的丢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团队建设没有明确的倡导。我们在工程管理上有很多期待实现的近期和远期管理目标,但我们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团队建设目标和围绕实现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走什么样的路径、从哪儿做起、怎么去做的具体举措。

不论机关部门还是基层项目,我们的年轻员工大多数处于“放养”状态,即使有师傅或是指导老师,也是对纯技术指导的多,对责任、担当、合作、互助、补位等思想意识教育灌输的少;告之现在干些什么的多,将来干什么和还可以干什么的少;对他们应该遵守什么、小心什么、谨慎什么提醒的多,对他们应该突破什么、瞄准什么、斩获什么激励的少;年轻人的血性、朝气、想干事想创业的雄心没有得到一种方向性的理论引导和行为塑造。

个人认为团队建设应该列在公司一切建设之首,是基础的基础,只有团队融合了凝聚了才能上下同欲,汇成合力,攻坚克难才有策应。

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培养“死党”有一句名言: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华为市场部的著名口号“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也来自这里,他们的成功首先来自于团队的鱼水情深、荣辱与共。

笔者觉得我们现在的项目团队虽然说不上是一般散沙,但也有散兵游勇之虞,好像是雇佣兵,只为钱而战,很难说心的归属在企业,而要建立一支能打硬仗、胜仗的团队,仅有钱是不够的。因此在我们的团队建设过程中,不但有要有敬贤礼士的和气,也要有令行禁止的杀气;不但要有身先士卒的大气,也要有杀人安人的霸气;不但要以待遇解决员工的问题,也要要求员工以忠诚的服务解决企业的问题。团队建设,如果做不到爱与严步调一致,做不到绵里藏针,一手硬一手软,也就得不到同心同德的号召力。我们必须明确团队建设的宗旨是什么!

二是团队文化缺乏具体引领。我们的团队文化正在建立之中,还是一个非常宽泛模糊的概念,但它就是大家心中实实在在的定海神针。我们都知道,制度治标,文化治本;制度靠的是监督和强制,文化靠的是自律和自觉;制度是限制,文化是归依。

公司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完善的管理制度下依然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依然存在制度不许可的不可追溯、无法追溯的种种事故事件,存在可避免而又不曾避免的损失损耗和潜规则......这些都与文化滋养有关,与文化认同和归属有关,潜意识里由于文化的缺失,员工在事不关己中淡漠了主人公职责和职业操守,该守的规章守不住,该保住的效益保不住。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现场管理存在着“为自己想得多、为企业想得少,理论说教多、言传身教少,照顾人情关系多、顾及集体利益少”的现象,有的工程可以不亏的亏了,可以小亏的大亏了,项目效益像沙漠之水一样无声无息地蒸发掉了。

文化大师余秋雨说: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化。企业文化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一个企业真正有价值、有魅力、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不是产品,而是它的文化。

文化建设要从上到下次第展开。没有顶层的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就不会有中层和基层的自觉与自律,更不会有文化的形成与风气的盛行。只要上层“先禁其身而后人”,没有形式主义,没有自欺欺人,没有虚假的“示范”,就能带出自律自觉自守的队伍,就能形成家的文化、团队的文化、最后凝聚成做强的文化。

文化建设也体现出对后来者的成全。年轻人有建功立业的热望,更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激情,他们的知识、血性和向往实现理想的无畏冲动,使他们有勇气学习和运用最新最潮流的理念与技术,能够换来管理思想的新气象,公司应该让新生代更早地进入管理的前沿,更多地接受独当一面的锻炼,他们才是未来,才是事业滚雪球的动力。万里长征,需要我们培养和发现更多年轻有为的人,需要我们的团队有速度更快质量更好的新陈代谢。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求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营造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大家庭氛围,精心建设“企业就是我的家”的理念,激发员工爱企业为企业顾企业的信念,树立为企业而学、为企业而做、为企业贡献才智的奋斗精神,我们肯定能够做得更好,也必然会做得更好。


查看更多